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多个朋友,多份牵挂、多份喜悦、多份祝福!

祝来访的朋友开心快乐!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60——66年初中、高中毕业于天津师院附中(现为天津实验中学)。 68年下乡到内蒙插队。 74年选调到图木吉公社中学任代课教师。 77年参加高考。 80年——2002年任高中数学教师。 2002年退休。

《原创》照片的记忆(10)  

2016-12-09 20:30:53|  分类: 《原创》感悟人生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《原创》照片的记忆(10)  

2016-12-09 20:16:32|  分类: 《原创》感悟人生 
    
  

   十年下乡的岁月(三)

   刚到索特冷屯,第二天就参加劳动了。

     我和荷苓去时正赶上秋收,在索得冷屯的三、四、五队轮流干活。 一把镰刀开始了我们的第一次劳动! 用没有开刃的新刀、刀不快不说,加上谷子、糜子难割,我俩又是后来的,一切都是第一次!一垄地一里多长还算短的,"劳动力”割到头了,我俩还在半截,人家回头割了,我们还没出垄,就这样从中午干到月亮出来,还是在男生的帮助下才算走出垄沟。

    一屁股坐在垄台上一动也不想动,大家都走远了我俩才拖着疲倦的步伐往回走,七里地的回村路不知走了多长时间。进村就迷了路,村里一片黑暗,煤油灯的亮光犹如黄豆大小、人一走动,招来一片狗吠,我俩慌乱中闯入一户人家,一番连说带比划的“解说”好心的老乡才带领我们回到了知青点。疲劳、沮丧、哪里还想吃饭,加之又是羊油煮土豆,实在吃不下。只是大碗的喝米汤,灌个水饱。

    时间不长,五队队长孙永山的关心“征服”了大家,我们决定在最穷的五队“落户”,结束了三个队轮流劳动的生活。

    劳动的艰苦是难以想象的。春天的风沙,原始的播种方式,我们每天重复地踩格子,单调、困乏、让人烦透了。好不容易种完地,又开始铲地了。

    第一遍只是苗小草也不大,混杂在一起不好铲,因此经常要蹲下拔草,一蹲一起,实在难受,一天下来头昏脑胀、腰酸腿疼、饭也吃不下,只想喝汤,灌个水饱。

    第二遍苗大了草也长大,草铲不掉,只好拔,力气小,锄头不快,技术也不到家,眼看别人跑到前面去了,心里甭说多么着急。我真的要感谢组里的男生,他们常常铲到头返回来帮我们,他们自己已经很累了,还这样无私的付出,真叫人由衷的感动。

   铲第三遍地的罪更难受,此时已经是盛夏了。苞米地已经长成青纱帐,人进到地里,如同进了蒸笼,马上衣服从上衣湿到裤子,眼镜上雾气腾腾,什么也看不清。草已经长得比人高了,力气不够,锄头铲不动、手又拔不动、只听见周围苞米叶子哗哗响,一个人也看不见,烦躁、委屈、失落、一起涌上心头,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。那样的罪实在难受。

    而草原的天气更是瞬息万变,刚才还是万里无云,一会儿竟乌云翻滚,大雨将至;四周的地平线围成了一个圈,天就象一口大黑锅倒扣下来,人在天地之间,让你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,难以逃脱。我们干活的地方离家很远,常常是队长一声令下,大家撒鸭子就跑,但还是全身淋了个透。不过我们还是常常盼着下雨,因为只有这时才能休息一下。

    春播、夏锄、秋收、冬天转到场院开始打场了。干活、吃饭、睡觉,前途无暇去想;但是在地里滚一辈子,谁也不甘心。

    几年里劳动的艰苦体会了,生活的艰难更是细细的品尝到了。

    知青生活什么也得会,牵上毛驴推碾子、在丈深的井里打水、贴饼子烧饭、喂鸡养猪、什么不会也不行。记得第一年秋后腌酸菜,先要烧开水,水开了,一掀锅盖,墙壁上的苍蝇全落在了锅里,捞也捞不净,又把白菜放在锅里一烫拿出,本来要放在缸里用石头压上、我们一是菜多,加之又没有缸,不知是谁的提议,找生产队借来水箱(铁皮),把菜就趁热码在了里头。到春天吃时,拿出来一看,不是腐烂,就是沾上了铁锈,就那样我们也挑挑拣拣的吃掉了。而做的大酱,盐放少了,味酸;因为没盖好盖子,大蛆满缸爬,男生做饭把大蛆捞出做了菜,我们也就吃下了。这在今天简直不可思议。

    无聊之时,常常盼着吃大锅饭。有时下地干活,发现马车上带着锅、捆着羊,那就有饭吃了。在地里离绰尔河不远支上大锅,点上大火、就地杀羊,取河里水,煮一锅肉粥。大家敞开肚皮吃,香喷喷吃上三、四碗,满嘴冒油。如果在队部吃,人当然很多,一些闻讯赶来的人就吃便宜饭了,几年插队生活大锅饭没少吃。至今想起来还觉香气逼人。

    几年的知青生活,饱偿了恶劣的东北气候。夏天的蚊虫叮咬、特别是太阳下山后,‘小咬’钻进头发里的叮咬;冬天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,晚上躺在热炕上,必须戴上帽子;早上醒来,脸盆里的水已经结了厚冰。出门去更冷,只好把所有的衣服全穿上,毛衣、小棉袄、大棉袄;全副武装,还是冷,只好扛着。

   秃山荒岭、没有电、全队只有一口井、每天听到的无非是鸡叫、狗咬、牲口的嘶鸣、年年月月就这样过下去。农民已经习惯了,知青也要守住这份寂寞,实在不容易。

    我们去公社供销社转转,买点糖果,已经是“奢侈”了;偶尔去趟绰勒(必过绰尔河大桥)供销社也是一种“幸福”。想当地的农民,就是这样过得一辈子,毫无追求,有点不可思议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 《原创》知青岁月(三) - 向东 - 多个朋友,多份牵挂、多份喜悦、多份祝福!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我和荷苓69年绰尔河莫日根大桥上留影

    最“庆幸”的是在那样的年代,不通的语言反而成全了我们,我们躲过了阶级路线斗争的“锤炼”,在那个小山村,村民们是把我们看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了。
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81)| 评论(64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